
DIP的支付标准如何确定
一、DIP的支付标准如何确定?
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持续深化的背景下,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(DIP)以其“多病种打包、精细化核算”的特点,成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、提升基金使用效率的重要抓手。对于医疗机构而言,准确理解DIP支付标准的确定逻辑,是适应改革、实现高质量运营的关键。本文将结合医尔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医保支付领域的实践经验,深入解析DIP支付标准的核心——分值与点值的计算方式,以及点值“年初预估、年末结算”的动态调整机制。
1.DIP支付标准的核心:分值与点值的协同作用
DIP支付标准的确定,本质是通过“分值×点值”的乘积公式,将“病种资源消耗”转化为“具体支付金额”。其中,分值衡量不同病种的相对资源消耗强度,点值则代表单位分值对应的实际货币价值,二者共同构成DIP支付的“价值坐标系”。
2.分值:病种资源消耗的“相对标尺”
分值是DIP支付体系中衡量病种间资源消耗比例的“相对标尺”,它通过对海量病例数据的分析,将疾病诊断、治疗方式、患者特征等因素综合量化,最终为每个病种(或病种组合)赋予一个固定分值。
核心逻辑:分值的本质是“比价关系”——不同病种的分值差异,反映了其在诊疗过程中消耗的人力、物力、技术等资源的相对比例。例如,一个高难度手术病种的分值可能是普通门诊病种的数倍,意味着前者的资源消耗强度更高。
确定依据:分值通常由医保部门基于区域内历史诊疗数据、临床路径规范、成本核算结果等制定,并动态维护更新,确保其与医疗服务实际需求匹配。
3.点值:医保基金与医疗服务的“价值锚点”
如果说分值是“相对标尺”,那么点值就是将“标尺”转化为“货币价值”的关键参数,即“单位分值对应的实际支付金额”。其计算逻辑直接关联医保基金预算与医疗服务总量,是平衡基金收支与医疗机构利益的核心纽带。
3.1 点值的基础计算公式
点值的确定需结合两大核心要素:当地医保基金可用于DIP支付的总额,以及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年度发生的DIP总分值。公式可简化为:
点值=(医保基金预算中用于DIP支付的总额)÷(区域内医疗机构年度预计/实际发生的DIP总分值总和)
医保基金总额:由当地医保部门根据年度基金收入、医疗费用增长趋势等因素核定,明确可用于支付DIP病种的“总盘子”。
DIP总分值总和:指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在一定周期内(通常为一年)收治DIP病例所产生的分值总和,反映该区域的医疗服务总量。
3.2 点值的“年初预估+年末结算”动态调整机制
与传统按项目付费的“固定单价”不同,DIP框架下的点值具有“动态调整”特性,即分为“年初预核点值”与“年末实际结算点值”,二者均与医疗机构当年度实际发生的DIP总分值紧密相关。
▶ 年初预核点值:预算阶段的“基准参考”
年初,医保部门会基于上一年度基金运行数据、本年度基金预算规模,以及对医疗机构年度服务量的预测(即预计DIP总分值),预先核定一个“年初点值”。这一点值主要用于指导医疗机构制定年度运营计划,提供费用控制的“基准线”。
例如:若某地区年初预计医保基金可用于DIP支付的总额为10亿元,预计区域内医疗机构年度DIP总分值为1亿分,则年初预核点值为 10元/分(10亿元÷1亿分)。
▶ 年末实际结算点值:基于真实服务量的“精准校准”
年末,医保部门会根据当年度医疗机构实际发生的DIP总分值(可能高于或低于年初预测),对年初点值进行重新计算,得出“年末实际结算点值”,作为最终费用结算的依据。
若实际总分值>年初预计总分值:意味着医疗服务量超出预期,此时点值会相应下调(分母增大,分子不变),以确保基金不超支。
若实际总分值<年初预计总分值:服务量未达预期,点值则会上调(分母减小,分子不变),保障医疗机构合理收益。
这种调整机制,既避免了“预算僵化”导致的基金浪费或短缺,也倒逼医疗机构在服务量与费用控制间寻求平衡,推动“提质降本”。
二、安徽医尔康:DRG/DIP解决方案领先服务商
依托对DRG/DIP分组逻辑的深度理解,安徽医尔康为医疗机构提供全流程信息化服务,包括:
DRG/DIP分组器开发与部署:贴合国家医保政策,支持本地化规则配置;
医院DRG/DIP运营管理系统:覆盖DRG/DIP智能监控、医保结算清单质控、病案质控、成本核算、绩效分析等模块;
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咨询:协助医疗机构适应DRG/DIP付费模式,优化诊疗流程。
医尔康全国代理招募计划同步启动,诚邀具备医疗行业资源的合作伙伴加入,共同推动DRG/DIP在全国范围内的落地应用,共享医疗信息化蓝海市场!
欢迎医院致电咨询!全国代理招募全面开启!

扫描二维码添加微信咨询(徐经理)
咨询热线:13395512020(徐经理)